北京政協港澳委員王緋玲:以市場化實現社區老年餐桌可持續發展
- 新京報
- 2022-01-08 19:01:46
新京報訊(記者 袁秀麗)隨著老年人口比重的提升,社區內居家養老成為未來主流的方式,而社區硬件、軟件配套服務設施的完善,是構筑居家養老體系的關鍵環節。2022年北京兩會,北京市政協港澳委員、怡海集團董事會主席、怡海花園業委會主任王緋玲提交的提案均圍繞著社區治理,尤其是關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。而針對社區老年餐桌問題,王緋玲建議,通過資源支持及市場行為,加強社區自我造血能力,促進老年人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。
王緋玲提交的提案均圍繞著社區治理,尤其是關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。
以市場行為促進社區老年助餐服務
2021年印發的《北京市“十四五”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》提到,要加強社區養老服務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的整合利用,推進區域養老服務聯合體建設。
近年來,老年人口比重不斷提升。2020年,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規模已達到429.9萬人,占常住人口的19.6%。此外,家庭小型化持續加劇,從1982年的3.7人/戶降至2020年的2.31人/戶,這也就意味著大量老年人都處于獨居狀態。
“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醫療、購物、就餐等服務設施應該就近設置,為老人帶來便利性。”王緋玲說。
在老年人助餐服務上,以往很多老年餐桌是通過政府補貼生存下來,沒有適應市場化運作,導致北京大量的老年餐桌消失。雖然有些社區食堂、餐飲機構可以承擔周邊社區老年人的助餐服務,但由于場地、收入等原因得不到相應的支持。為此,如何促進老年餐桌的可持續性發展成為當前的難題之一。
王緋玲在《關于通過資源支持及市場行為 促進老年人助餐服務可持續發展》提案中建議,應充分調動社會資源,鼓勵社會企業參與其中,利用多方優勢,加強通力合作,減少政府補貼,采用以固定時間開放社區公共場所作為社區居民早餐用地、開放社區早餐經營許可等方式,為餐飲企業增加創收空間。
王緋玲表示,可以由社區餐廳制作老年餐,或開放老年餐桌,老舊社區或小型社區可以由一家社區餐廳輻射周邊社區,并承擔定時配送餐飲的服務;政府通過協調社區老年活動中心等場地,在早餐時間開放用于早餐服務。同時,在小區門口設立快餐車,由供餐公司提供已加工好的早餐作為資源補貼。
而考慮到目前多數老人疾病以慢性病為主,經常有看病的需求,王緋玲同時提交了《關于推進就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將護理院納入醫保定點醫療機構》的提案。
建立“五社聯動”社區治理共同體
“社區應加強養老工作的安全與應急建設,主要包括養老機構、養老驛站、社區居家養老家庭的飲食、環境、消防、疫情防控等方面的安全檢查和規范以及突發事件應急處置。”王緋玲如此表示。
提到應急機制,王緋玲認為,通過平時建立社區治理共同體,建立起公共的信任感,那么在突發事件面前才能更好地應對。
2021年10月18日,因為新增1例京外關聯輸入本地新冠確診病例,怡海花園六期底商被列入封控區,通過總結這場怡海花園疫情防控戰的經驗,王緋玲提交了《關于落實“七有”“五性”需求,打造社區疫情聯防聯控“共同體”》提案。
王緋玲建議,在黨建引領下,推動社區居委會、社會組織、社會企業、社區居民、社會單位“五社聯動”的社區多元治理體系。具體來看,建立社區治理共同體,可以幫助社區快速建立起排查、監測、疫情報告、隔離、消毒等一系列防疫防控管理制度,組織核實人員進行核酸檢測,整合足夠資源保障封控小區居民生活;彌補街道和社區志愿者不足、疫情情況不透明、宣傳下達不到位等短板。
在這種體系下,各方相互協同,既可以加強與政府部門的默契配合,又可以激發和培育社區共同體精神,讓社區上下在應對突發事件時能夠迅速達成共識,減少矛盾和沖突,迅速形成合力。
在王緋玲看來,社區治理也像繡花,是一點一點地“繡”出來的。以前垃圾分類、物業費、停車是社區管理的難點,現在,沒有公共維修基金的老舊小區,如何進行房屋修繕、電梯大修則成為主要問題。
除了硬件之外,社區精神生活也要有寄托,尤其是老年人。為此,王緋玲提出“知識應對老年化”的理念。她認為,社區老年大學是社區治理的“定海神針”,老年人有更多時間參與社區治理,并且更熱愛關心社區。
新京報記者 袁秀麗 圖片來源 受訪者供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