誰在托底土拍?
- 樂居網 進深NEWS
- 2022-01-13 10:59:12
本文已獲進深NEWS授權轉載
文/樂居財經 嚴明會
一個月前的福州土拍,很冷。且不提泰禾、福晟,連深耕于這座城市的陽光城(000671)、世茂、大名城(600094)也均未參與其中。
曾幾何時,閩系民營房企一度成為土拍市場“收割機”。尤其 2008-2016 年,閩系民營房企黑馬頻出。膽子大,能借到錢、能融到資、能上市、能加杠桿、能并購的,都把握住了這波紅利。
如今,風水輪流轉,這些民營房企真的囊中羞澀了。
陽光城忙債務化解,世茂賣資產的腳步不止,泰禾忙復工復產……它們自救且自顧不暇,還哪有錢到土拍市場"揮霍"。一位閩系房企老板更是坦言:少買地不會"死"人,但多買或買錯就會沒命。
但出乎意外的是,這輪福州土拍中,大東海、恒榮置業(yè)、眾益置業(yè)、航旭置業(yè)等不知名的小微房企卻斬獲頗豐。
他們是行業(yè)的“小透明”,在行業(yè)銷售額前100,甚至前200的榜單中,找不到他們的名字,大多數甚至沒有自己的官網。但自從頭部房企開始躺平之后,沒有了高溢價,沒有了激烈的輪番舉牌,小微房企開始重新入場。
一位本地開發(fā)商告訴樂居財經,他們正在密切關注福州的土地情況,“如果不用和大開發(fā)商們拼出價能力,能拿還是要拿一塊的。”
除了小微房企,國企央企、地方城建城投公司更是當之無愧的拿地主力軍,尤其在第三批次拍地中,干脆3/4都是國資系出來拿的地。
例如,好多年沒拿地的京派房企——京投發(fā)展(600683),就提前備好150億,參與北京最后一輪輪土拍。
它這次拿地就是奔著東壩的TOD而去。去年圣誕夜那天,朝陽東壩三宗地塊被京投公司、京投置地聯合體以175.3億元底價包攬。京投發(fā)展總裁高一軒隨即在朋友圈轉發(fā)拿地海報,并配文:致敬東壩,我們來了。
國家隊“兜底”
早在第二輪供地,國企、央企發(fā)力拿地的現象已經初見端倪,這一次則更為明顯。尤其是在深圳,11宗涉宅地塊爭先上架攬金近370億,其中深圳地鐵179億連下5宗地塊,大有包場之勢。
此后,深圳地鐵高管在朋友圈分享了5宗地的成交慶賀圖,和一張正在認籌的新盤廣告圖,并配文寫下“國企擔當,國企實力,新房首選”的宣傳語。
這一幕,成為了國企唱主角的縮影。
在濟南,保利、中建、葛洲壩(600068)等房企不斷閃現身影;在上海,招商蛇口(001979)、深業(yè)、中建方程、安徽交通控股等擔當主力;在廣州,保利、廣州南投、知識城集團等國家隊,亦合計競得了13宗地中的8宗......
將時間線拉長,放眼去年全年,百強中拿地金額同比上漲且全年金額超過250億的房企中,國企、央企占據半壁江山。其中,萬科、中海、招商、華潤等均位列2021年新增拿地價值TOP 10,而越秀、建發(fā)等在集中供地中表現突出,拿地金額較2020年增長129和60%。
2021年,在新增貨值TOP 4中,除碧桂園以超過5800億元位列榜首,其余均為國企、央企,保利、萬科、中海等新增貨值超過3000億元。此外,拿地成交價TOP 10中,有九席都由國企、央企霸占。
值得注意的是,央企國企在拿地投資策略上也不盡相同。
大部分房企如金茂、建發(fā)等拿地高峰主要集中在上半年,聚焦在第一次集中供地,其上半年拿地金額較全年占比均超過六成。另外,中海、武漢城建、大華等相對聚焦在二、三輪集中供地,而·中海下半年拿地金額占全年比例接近六成。
很多人還記得,在2021年初的首輪集中供地,中海地產攥著大把錢,卻無用武之地,一度被“群嘲”。
但在中海發(fā)展主席顏建國看來,第一批的集中供地市場很熱,競爭激烈,回報低。“中海上半年總的來看拿地比預期稍微少了一點點,但投資紀律比拿地本身更重要,中海不會為買地而買地。投資的目標最終還是要看土地市場的競爭情況。”
進入下半年,中海的高光時刻到來了,它斥資658億元、斬獲25宗地,重倉灣區(qū)、發(fā)力全國,在天津、南京等地均拔得頭籌。
據樂居財經獲悉,中海全年土地支出1297.5億,完成率78.6%,與年初所定計劃(1650億元)尚有差距。
除外界熟知的中海、保利、華潤、建發(fā)等大型地產央企、國企外,一些以建筑工程見長的央企也頗有所獲,如中建系。
蘇州第三輪集中供地中,中建各局姿態(tài)活躍。例如,中建三局18.9億競得吳江東宅地;中建八局先以底價36.31億元拿下高新區(qū)科技城地塊,后又斥資27.23億元競得高新區(qū)通安鎮(zhèn)地塊。
在北京,“中建系”也再次參與帝都三批次地塊拍賣。其中,中建京西建設以底價3.9億元摘得延慶地塊。
有意思的是,中建三局、中建八局、中建京西,與中海地產系出同門,同屬中國建筑(601668)集團有限公司。不過,外界熟知的中建系,業(yè)務領域主要為建筑工程,并非地產開發(fā)。
地方城投“救市”
到了年底最后一輪土拍,正兒八經的國企、央企開發(fā)商也拍不動了。
但為了避免土拍“冷場”,只能祭出地方國資委控股的各地“城投”、“建投”公司,尤其在上海、廣州、鄭州、南京、蘇州、無錫等城市表現明顯,拿地(塊數)占比超過50%。
以廣州為例,12月2日第三輪集中供地掛牌17宗土地,最終成交13宗,知識城投資集團、白云城市建設、南沙開發(fā)建設、廣州地鐵等本地城投、城建類平臺公司成為主力軍,總計獲取9塊地,拿到地的民營房企只有一家,可謂凄涼。
緊接著12月21日,武漢城建聯合瑞安房地產,以170.31億元的高價奪得武船搬遷改造打包的3宗地塊,更是攪動了這場冬至日土拍的一池春水。
12月27日鄭州第三次土拍,在主動流放掉11塊地之后,5塊凈地全部由政府旗下的城投公司拿走,民企全軍覆沒。
上述“氣氛組”城投公司的出現,與當前土拍市場遇冷不無關聯。
業(yè)內人士表示,地方性國企的情況是比較特殊的,其中不乏一些和土地供給方關系緊密的個體,在土地出讓明顯偏冷時能起到半市場化拿地托底的作用。當地方性國企拿地占比過高時,意味著土地市場的確相當冷淡。
眼下,民營房企資金鏈普遍緊張,拿地熱情大大降低。而當這些民企受困于資金和政策限制時,地方性國企憑借充裕的資金、低成本融資及對本土市場的熟悉,反而擁有拿地優(yōu)勢,盈利空間也比民企更大。
何為城投?它們也就是“城市建設投資公司”,為各大城市的政府投融資平臺,搞城市建設而設立的一類公司,專門運營城建相關業(yè)務。同時,各級政府會把公用企事業(yè)單位的資產也納入城投,比如自來水公司、公交公司、熱力公司,燃氣公司。
外界最為好奇的是,城投大手筆拿地的錢從何處來?
一方面,城投公司的資本金基本來自財政撥款,或者以財政擔保向銀行貸款;另一方面,還可以發(fā)行城投債、企業(yè)債、中期票據,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。
實際上,地方城投公司大舉拿地的背后也蘊藏著風險。
其一,如若地方政府的財務狀況面臨惡化,城投公司資金或將受阻;其二,城投公司的操盤能力不如大部分民企房企,未來項目去化也具備不確定性。這樣看來,后續(xù)城投基本會找本土頭部民企合作開發(fā)。
中小微房企抄底
過去一年,恒大、花樣年、新力、陽光城、佳兆業(yè)、奧園等房企相繼暴雷。疊加資金端受阻、銷售端不佳等多重因素,地產行業(yè)急速入冬,不少房企不得已采取謹慎的拿地策略,收縮擴張版圖,以“保兌付”“保交樓”優(yōu)先。
一方面,在當前背景下,買錯一塊地,少則虧一兩億,多則虧幾十億;但地產行業(yè)已經沒有容錯空間,一些房企往往就是因為差一兩個億而倒下,這其實就是半塊地不到的錢。
另一方面,去年上半年第一輪集中供地中,因為恐慌、盲目,一些民企過于激進拿地,哪怕地塊溢價率居高不下也跟著搶。但等到下半年,因為難以獲取利潤,它們對土地市場的觀望情緒加重,這其中以融創(chuàng)表現最為突出。
眼下,即便一些有資金空間的民營房企,也會更傾向于收購現成項目,以便更快地轉化為可售貨值。因此,其較低土拍參與度,并不讓人意外。
但,民企真的就徹底告別土地市場?
答案是否定的。雖然頭部房企拿地的積極性明顯減弱,但一些本地民企乃至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微房企仍在抄底撿漏。中信證券預測,未來有區(qū)域深耕能力的本土房企,將在土拍市場占據更大的比例,Top 20的市占率會下降。
例如,不少新面孔參與了上海第三輪的集中供地,并成功拿地,其中包含上海恒都置業(yè)、香港興業(yè)國際集團、龍信等中小房企。
不止上海,這種情況在其他城市也多有體現。如濟南第三輪集中供地,僅持續(xù)半日左右便宣告結束,其中57宗地塊底價出讓,流拍土地14宗,總成交金額216.46億元,綠地泉、銀豐、大華、瑞馬、萬融置業(yè)等中小企業(yè)均有所獲。
再比如,在成都遠郊市場的幾場土拍中,拿地的開發(fā)商除了當地國資平臺企業(yè)外,還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微房企。
成都有一家開發(fā)商,目前只在成都的邛崍、崇州、大邑、蒲江有項目布局,連成都市區(qū)都沒進,雖然只布局了四座城市,但項目很多。表面上看上去是小開發(fā)商,但它的發(fā)展狀況可能比目前大多數大型房企要健康。
2022年要買地嗎?
2021年的集中供地,讓房企的心態(tài)經歷了過山車般的起落。
首輪土拍,開發(fā)商擔心搶不到地,糧草不繼,于是陷入激烈的“哄搶”中,不斷推高著土地的溢價率;但拿地之后,部分主體卻發(fā)現自己沖動之中做了不明智的決定,于是有的匆忙退地,有的多方尋求合作。
第二輪土拍,“流拍”成為了主旋律。土拍細則的出臺,本意是平穩(wěn)地價,但疊加房企緊繃的資金鏈因素,招拍掛市場的涼意迎面襲來,無人問津的地塊不在少數。
第三輪土拍已收官(除寧波以外),鑒于前兩次的得與失,一些城市放松了部分拍地條件,但地產圈暴雷聲不斷,許多耳熟能詳的民營房企忙于債務重組、現金引流,沒有了加杠桿的揮斥方遒,已顧不得儲糧的節(jié)奏了,這也導致多數城市土拍市場以“慘淡”收尾。
據克而瑞統(tǒng)計,截止12月28日,全國300城土地市場成交建筑面積20.5億平方米,較2020年同期下降22%。與土地成交規(guī)模變動走勢一致,全國土地總成交金額出現近六年來的首次下滑,至62494億元,同比下降10%。
從歷年拿地銷售比變化來看,也顯示房企投資的謹慎程度。2021年百強房企新增土儲拿地銷售比僅為0.25,較去年下降0.12,并創(chuàng)下近五年新低。
在開發(fā)商層面,去年有超過六成的百強房企拿地金額同比下降,近三成房企同比降幅高達50%。其中,既包括恒大、陽光城等規(guī)模房企,也包括敏捷、禹洲、三盛、陽光大等中小房企,這些企業(yè)在拿地投資上幾乎停滯。
進入2022年,土地市場何去何從?房地產企業(yè)還有機會嗎?
盡管年末房地產信貸環(huán)境邊際放松,土地供應端,但市場信心短時間內預計仍難恢復,土地成交端在明年上半年預計也難有明顯回暖。
考慮到各大城市土拍規(guī)則調整,土地市場高溢價時代將一去不返,土地市場整體熱度仍將低位運行,同時低溢價拿地將成為熱點城市集中土拍常態(tài)。
所以,為抵抗周期性波動,2022年房企拿地仍將延續(xù)審慎態(tài)度。尤其是民企,其最重要的是還上債務、維持生存,沒有充足的資金別隨便拿地,要牢記:少買地不會"死"人,但多買或買錯就會沒命。
標簽: 土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