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實時:“博物館熱”持續升溫彰顯文化自信
- 正觀新聞
- 2023-06-29 10:56:41
(相關資料圖)
當前,年輕人中“博物館熱”持續升溫。社交媒體上,越來越多年輕人分享打卡博物館的體驗,線下打卡展覽、線上云逛博物館成為年輕人的一種休閑、社交、生活方式。(6月28日《光明日報》)
根據中國國家博物館發布的數據報告,2021年,國家博物館35歲以下的觀眾占比超50%。顯然,隨著經濟的發展,在光鮮財富外表的同時,追求相應的文化里子,已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,文博熱潮的形成來源于年輕人對文化越來越高的關注度,凸顯了年輕人日益增長的中華民族認同感和文化自信。而博物館于“文博熱”的“催熱”“加溫”顯然功不可沒,實際上也是博物館的應有之義。“看展不僅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,也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氛圍。”
作為征集、典藏、陳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實物的場所,博物館的功能其實是在延續文化的根脈,是文化傳承一個看得見的載體。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,已經由傳統式的對收藏文物標本的看重,轉變為對社會大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關注,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資源,為社會發展和公眾的學習、教育、娛樂提供服務,是博物館的職責和目的。博物館成“熱門去處”,正是耗費巨資建造博物館的初衷。
無疑,年輕人精神文化生活中,博物館有著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。現在,城市化進程中,“原生態”的歷史文化遺存已所剩無幾,博物館之類的公益性文化教育場所其價值愈加凸現,尤其是隨著公眾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增加,博物館如果只是一個凝固的標本式存在,或者說“文化建設”的一個擺設,那么,既是與公眾需求的脫節,也是巨大的浪費。因此,觀展成為一種生活方式,更多的年輕人因此接受文化的熏陶,將更多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價值。
從某種角度上說,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是從博物館開始的。博物館顯示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品位,否則,林立的高樓、氣派的廣場再多,也終究缺乏底氣。固然,博物館創造的不是看得見的“真金白銀”的物質效益,但博物館等公益性場館創造的社會效益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。從這個角度,年輕人“博物館熱”持續升溫更有著深遠的意義。
(原題為《“博物館熱”持續升溫彰顯文化自信》 來源 燕趙晚報)
統籌:陳若松 編輯:任思凝標簽: